
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基建”成為打造新經濟增長引擎的重要抓手。隨著汽車電動化加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成為各地“新基建”的發力和方向,建設規模大幅提升,服務水平持續改善,技術創新加快應用。
在筆者看來,為了適應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持續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需加強統籌協調,做好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鼓勵引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行業主體監管,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向更高質量發展。
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十四五”以來,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大幅提升。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國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到495萬個,相較2020年增加327萬個;換電站保有量達到1902座。其中公共充電樁保有量約為173萬個,家庭隨車配建充電樁約為322萬個,以家庭充電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充電格局初步形成。
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早期,公共充電樁建設以慢充樁為主,近年來,充電設施結構不斷改善,大功率快充樁成為新建主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直流快充樁占公共充電樁的比例達到42.3%,相比2020年提升4個百分點;充電功率也在大幅提高,主流公共快充樁的額定功率由60千瓦提升至120千瓦,部分達到240千瓦。
——充電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充電服務持續改善。充電服務消費需求增加,充電設施使用狀態良好。2022年1~11月份,我國公共充電樁累計充電量達到191.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2.3%,相比2020年全年增長121.4億千瓦時;充電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從保障用戶“能充上電”走向充電過程令用戶“更加便利和舒心”,大功率充電、預約充電、即插即充、需求響應等差異化服務加速推廣,大數據助力充電樁精準布局,智能化技術應用不斷提升用戶充電體驗。
商業模式加快創新。各地探索統建統管、多車一樁、私樁共享等各種新模式,力求加快解決充電樁進小區的難題。其中,統建統管模式通過引入第三方服務公司對居民區充電設施提供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維護等有償服務,零散安裝、后期無人管理帶來的安全隱患,未來也能作為中間聚合平臺打通電網與終端充電樁,為下一步實現有序充電控制提供大便利。
——多元化充電技術加快應用。有序充電技術加快前期試點。2022年,以上海為主體的全國居民小區已布局超過20萬個智能充電樁,后續接入電網控制平臺將實現充電時間、充電功率的動態調整,實現充分利用小區既有電力容量滿足用戶家庭充電需求,有效降低配電網擴容帶來的巨大建設成本。
小功率直流充電技術取得市場化突破。小功率直流技術應用可以精簡車輛設計、降低成本,居民小區無需升級改造即可直接滿足未來有序充電需求。2022年初,我國新能源私家車市場上應用小功率直流充電技術的車型正式交付用戶,成為小功率直流充電技術市場化應用的開端。
各類移動式充電技術創新開始應用。2022年,具備智能駕駛與自動充電功能的充電機器人在浙江省杭州市投入商業化運營,新型滑軌式移動充電樁也在浙江省金華市等地開展試點工作,通過從“車找樁”向“樁找車”的轉變,解決車、樁時空分離的使用痛點。
新能源汽車發展對充電基礎建設提出新要求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幅增長,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近700萬輛,相比2020年增長4倍。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新能源汽車市場加速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超前布局。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啟動,新能源汽車開始批量化進入家庭,新能源汽車消費和使用區域正在加速擴展。2022年1~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在二線和三線城市的銷量占比分別達到41.3%和28.5%,這些區域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但當前充電設施在二三線城市的覆蓋率還亟待提升,大多數縣鄉和部分高速服務區、國省干線尚未覆蓋。同時,家庭充電需求的快速增長也將對居民小區電網負載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在筆者看來,這些新變化都需要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系統謀劃,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家庭充電服務和公共充電服務協同推進。
其次,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大幅增加,充電效率需要明顯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310萬輛,保有量的進一步增加將大幅增加公共充電需求,為了優化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充電體驗,公共充電效率需要進一步提升。國家信息調查顯示,當前純電動車車主去公共快充樁充電,補充50%電量所需的找樁、排隊等待和充電的補能總耗時平均在50分鐘左右,補能時間仍然較長。筆者認為,若未來時間能縮短至30分鐘以內,用戶滿意度將大幅提升。這一方面需要充電樁覆蓋度進一步擴大,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快技術創新,大幅提升充電功率。
再次,充電服務多元競爭格局逐步形成,行業管理需要持續完善。社會資本大量進入充電服務領域,截至2022年11月,運營公共充電樁數量大于1000個的充電運營商有32家,其中運營超過1萬個的運營商達到16家,國家電網、特來電、星星充電呈現“三足鼎立”態勢,中石油、中石化、寧德時代等企業正在加快業務布局,充電服務競爭向多元化發展。隨著多類型主體參與其中,一方面,充電服務行業整體仍面臨盈利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個別運營商以低價進行不正當競爭。對此,筆者建議,既應鼓勵企業對盈利模式進行創新探索,同時也需加強對運營主體管理,保障充電服務市場良性運行。
加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向更高質量發展
筆者認為,充電樁是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的領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備環節,為有效拉動投資、支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應加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向更高質量發展。一些具體政策建議主要有:
一是優化完善充電設施規劃布局。應堅持適度超前、統籌協同的總體原則,明確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目標;加大二三線城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大功率充電樁建設,適時推動城市內大功率充電樁建設;引導各地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提升城市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的準確性。
二是加快充電設施技術研發應用。應繼續加強新技術研發,持續完善標準體系;鼓勵大功率充電、換電、無線充電、自動無人充電等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提升新能源汽車用戶充電體驗;加強充電樁與通信、云計算、智能電網、車聯網等技術融合,加快充電服務信息互聯互通,提升充電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推廣有序充電、V2G等形式,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的協同互動,提升電網的電力保障能力。
三是鼓勵充電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應推進電網、充電運營商與物業公司和停車場合作共贏的機制創新;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充電服務商拓展各類增值服務,打造充電商業綜合體,提升充電服務盈利能力;推進充電服務差異化競爭機制,促進充電服務提質增效。
四是完善充電服務行業的運營管理。應建立健全充電設施生產、建設、運營等全流程監管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引導充電運營企業從充電效率、服務體驗等方面進行良性競爭,嚴肅治理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等。